编者按: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工业文化,是工业领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2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制发布《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奋斗故事,筑牢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为落实行动纲要,我会于2022年启动为期三年的生态环保产业“学习、创新、发展”大讨论,提出弘扬“红色”精神文化,稳步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党建和精神文化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生态环保产业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2023年全体会议暨“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会。“工信头条”公众号摘录研讨会专家精彩观点,分为四期发布。现予转载,供学习研究。
5月31日上午,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2023年全体会议暨“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工业经济、文化、设计、传播、工业遗产等领域的24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先后发言,为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建设建言献策。现摘录其中的精彩观点,分为四期发布。本期发布第一辑:
关于工业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金书波|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
一是工业文化事业发展要做好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历史与当代相结合。
二是唤起全民对工业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使工业文化发挥最大社会价值。如,景德镇把工业遗址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工业类文化遗迹再度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是加强工业文化研究,特别是对当代、未来的工业文化研究,进一步阐明工业文化的定义,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吸纳更多高校、研究院所参与研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四是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逐步构建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工作体系,动员更多省、市、县级单位参与,加大工业文化的推进力度和覆盖程度。
五是加强工业文化领域国内外交流。发挥专家咨询委的桥梁纽带优势,深入各地开展工业文化活动和调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互鉴,将国内工业文化领域优秀成果传播到海外,让中华优秀工业文化在国际上熠熠发光。
工业文化是工业化的基因和灵魂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鲜活的文化现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不是单纯的技术现象,市场经济也不是简单的物品交换行为,在现实中,两者都具有深刻内化的社会人文因素。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微观-宏观体系,抽象掉了决定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文化”以及受其深刻影响的“制度”,只剩下一个因素就是理性,而且把理性再抽象为工具理性。现实中大家越来越发现,它很难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引入文化和制度因素,微观-宏观范式的主流经济学体系,就会变革为由理性、文化、制度三个维度构成的域观经济学范式体系,形成观察和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叙事逻辑,从而真正解释工业化和工业文明。
工业化具有多元性。工业化不仅仅由理性主导,而且受各种观念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性,决定了工业化的多样性。所以,工业文化是基于文化多元多样性产生的,它不是完全由工业的经济理性,或者说是工具理性所推动形成的。西方工业化发生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土壤,尽管有先行优势,但不可能替代世界所有其他民族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模式。进入21世纪,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开始承认我们在文化上、在制度上以及很多方面是非常独特的。所以,不同民族国家有其自己的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工业化进程在各种文化土壤中发生,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工业文化是逐渐演进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取向。“改天换地”“人定胜天”“有水快流,有矿快挖”“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是建国初期的工业文化取向,这符合我刚才讲到的工具理性主导的那个阶段。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开始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工业文明的一个前阶段,不可避免的成为当时的基本文化取向。进入新阶段以后,工业文化的取向演进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稳中求进”等等。我们说文化取向决定了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选择,这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历史的时代变迁使然。
文化体现文明,传播决定传承
熊澄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化表现的是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文化,而文明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一种趋同。人类从农牧、农耕、机械、电子发展到今天,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很明显是一个积淀的、进步的、趋同的过程。而文化处于不同的文明时代,呈现出来的都是所属时代文明的一种独特现象。中国从古到今不同的时代就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生产力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时代特色就很明显,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宋瓷,每一个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便是文化对文明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再比如,我们在研究陶瓷文化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时发现,无论是陶瓷的图案轮廓,还是它的器形和器物,以及从民窑到官窑再到工艺所展现出的制度文明,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传播包括国家形象的传播、城市形象的传播、企业品牌的传播。传播就是认同。从工业文化这个层面,传播就是把各种差异性的文化现象,通过公众广泛的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认知认同。以前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今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广告、品牌的重要性。我们以前谈品牌是软实力,今天品牌不仅是软实力,更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加起来的综合实力。我们今天要传播中国的工业文化,那么可能就不仅仅是从某一个侧面来,而且要讲究传播方法和传播的内容。以前我们谈中华文明,比较多的限定在黄河流域、汉民族。今天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多元的,边疆和多民族的文化起源都构成了这种多元文明,特别是三星堆的挖掘和科考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谈中国的工业文化时,还要把中国特有的这样一种多元民族历史融入进来一起对外传播。我们可以在世界话语体系里面用世界能听懂的专业话语去表达中国的工业文化,真正达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共识。
新时代工业精神需要责任之治与和谐之美
才大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
探讨新时代工业精神,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个重要的历史方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工业精神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新时代的工业精神应体现在中国工业为全球发展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价值取向上,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彰显中国价值。
责任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特征。第一,责任是一种使命。反映了中国工业精神的世界观,告诉我们如何看待整个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呼唤责任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本质要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桎梏。没有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我们没有勇气,更谈不上精神,去承担这份使命。第二,责任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中国工业精神的人生观,诠释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其实智慧是来自于责任的,当我们把满足用户的需求当作一种使命和责任,而不是当作一种迎合需求的时候,智慧才变得更加伟大、更有温度,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智,能够实现内心的平静才是慧,只有责任精神,才会让我们从物质层面深入到精神层面。第三,责任是一种力量。可以视为中国工业精神的价值观,传递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当我们把责任与中国工业精神相结合的时候,它不再是一种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种可以奋发向上,不畏挫折,甚至激发潜能,改变世界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应该体现在新型工业化的和谐之美。这几年,我们对创新强调自主、对绿色倡导低碳、对开放提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共享提出共同富裕,相对而言,协调的内涵还缺乏更准确的理解和载体,尤其是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我的体会是,对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而言,协调恰恰找到了其落脚点,构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体系的和谐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命题,是价值共创的导向。和谐是协调至美的一种最高境界,和谐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形成共同利益体。我们展现的中国工业精神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期待国际认知,引发国际共鸣,实现国际共赢。
我们这些年一直推行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增品种”要对满足用户需求负责任,“提品质”要对实现用户满意负责任、“创品牌”要对创造用户价值负责任。强化责任意识之于品牌打造的每一个环节,以责任为引领,充分体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和谐之美,推动“三品”行动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举起“中国品牌”就是“责任品牌”大旗。
保护工业遗产:构建中国工业文明的标识体系
刘伯英|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
工业遗产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纪念碑。纵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正在成为各个工业强国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上树立国家地位、彰显工业化成就的国家战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工业遗产是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曲折进程。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世界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正在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发现中国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文化标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当工业文明的曙光普照中国大地,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工业遗产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曲折进程。一处处工业遗产、一座座工业博物馆、一件件工业文物,正在构建起中国工业文明的标识体系。
工业遗产保护不仅要关注“物”,更要关注“人”。“城愁”在继“乡愁”之后,正在成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特有的情愫。如果说“乡愁”是对农业社会的眷恋,承载的是祖辈们的情感和记忆;而“城愁”则是在后工业化席卷而来,人们对工业时代的怀念。对于劳动者而言,从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到那些在工业建设中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用奋斗经历创造了丰富的工业文化;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塑造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科学求实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成为永远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提升中国工业的软实力,是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上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来源为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2023年全体会议暨“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