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委员会!
2024年12月22日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江湖汇秀,常州注重在生态廊道建设中彰显长江文化魅力 黄金岸线,激荡澎湃长江潮
来源: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400

三水汇聚、江南枢纽。在长江流经的江苏城市中,常州拥有的岸线最短,仅有25.8公里,但却是无法忽略的黄金岸线。乾隆南巡时,曾对常州发出过“江湖汇秀”的慨叹。“江”,是长江;“湖”,是太湖。长江、太湖共同塑造了常州融长江雄伟与太湖秀美于一体的独特气质。

一脉千古,  文化沃土孕育锦绣文明  

3200多年来,长江水不仅滋养了古城常州枕河人家的生生不息,更见证着江南文脉的源远流长。

坐落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寺墩遗址,是一处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璧、玉琮,数量之多、等级之高,超过其他同时期高等级大墓。M4墓中发现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更成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杏村南的象墩遗址,距长江岸线仅有7000米,考古勘探显示,这里也曾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铎介绍,寺墩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古国后期的国都所在地,而距长江更近的象墩,则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向北扩张、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早在7300年前,长江之滨的常州小黄山南麓蒋家墩遗址,就出现了人类足迹,显示了从远古以来长江常州段沿线人类活动持续演进。  在常州长江岸线,流光溢彩的六朝文学和悬壶济世的清代医派,形成奇妙的并存。

常州孟河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郭海德介绍,六朝时,来自北方的南兰陵萧氏家族定居在今天的孟河古镇,从这个家族走出的萧道成、萧衍建立了南齐、南梁两个政权,先后出现了15个帝王。更为重要的是,“南兰陵萧氏”还是著名文化世家,在经学、史学、文学、音乐、书画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萧衍之子萧统主编《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萧道成之孙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列入《二十四史》……孟河因“齐梁故里”的身份而闻名于世。

千年之后,孟河又出现了影响遍及全国的医学流派——孟河医派,形成“费、马、巢、丁”四大名医家族。在郭海德看来,孟河医派的兴起,与长江有密切关系。清代,南北药材均在长江边的孟河镇转运集散。到清代中后期,具有开拓精神的孟河名医们又纷纷沿着长江和运河,将孟河医派的高超技艺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大江奔流,用生命诠释的民族大义,深深植入常州长江文脉。“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是瞿秋白写下的著名诗句,他自喻为“江南第一燕”,立志要为黑暗的中国衔来春色,带来光明。常州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3位杰出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把“为人民谋永远幸福”作为毕生追求,常州“三杰精神”成为全党、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破立并举,  “生产锈带”变“生态秀带”  

如今,站在江边远眺,常泰长江大桥、常州港成为常州江岸上最瞩目的新星,展示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常州作为。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新龙生态林等长江生态修复工程,诉说着常州长江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环球恐龙城等文旅景区,把常州人的创新精神写在了城市封面上。

夏日的滨江渔港码头,早已没有了往日密集围江的化工企业;江堤上下,是一片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  得益于长江常州港和黄金航道优势,沿江工业一度成为城市重要增长极。然而,短短岸线曾密布84家化工生产企业,让常州成为全省沿江城市中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常州在“禁与放、治与建、进与退”之间,交出了优异答卷: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3家,实现沿江1000米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居全省第一。

寻根溯源,如何做好长江大保护“后半篇文章”?化工园区作为环境风险企业的主要聚集区,既是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高发区,也是各类敏感水体的重要环境风险来源。常州针对园区企业污染物来源及其特性,构建企业、园区、周边河流三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以厂区为基本边界,以公共基建、厂区废水为防控目标,实现清污分流、降污排污的功能目标,全面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控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常州探索“空间补偿”机制,在“破”与“立”之间架起桥梁。“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在这一“大闭环”实践路径下,当地对融合“治水、治产、治城”的土地管理机制有了创新诠释。沿江布置了工业遗产式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敞开式公园省庄河生态廊道、十里绿廊等,架设常州“532”发展战略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的北极点,丰富了市民“临江亲江”的需求。

传承弘扬,  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走进常州滨江开发区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参观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互动设备感受从“滨江不见江”到“江畔满眼绿”的华美蝶变。常州滨江开发区党群工作局局长杨波说:“展示馆所在的位置就是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常隆化工原址,我们保留了办公楼,用工业遗址里的一砖一瓦记录沿江生态的点滴变化。”  还江于民,建设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生态廊道。从荒田滩涂到繁华新港,从江心小岛到宜居家园,常州通过打造“三纵三横”多点生态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完成沿江300米范围内生态复绿和景观湿地系统建设,累计种植乔灌木5万余棵,新增绿地超3000亩。

这种变化,离不开世代居住在长江边的常州人的努力。录安洲“守岛人”石厚林说:“小时候,我们都住在岛上,白天在长江边游泳摸虾,晚上听着江水声入睡。”2006年,当岛民集体搬迁“上岸”住进社区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却扛起锄头重返小岛,带领村民种树。盛夏时节,他种下的成片苗木随风摇曳,满目生生不息。

长江文化如何生生不息?常州拟以“毗陵潮”为主题,以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分区为重点,规划“一带、一碑、两馆、两岛、十村”的总体布局,涵盖红色文化、桥梁文化、渔村文化等内容,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沿江生态绿色文化带。

不久前,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登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一船“长江一号”,该船长68米、宽12米、高15米,满载排水量685吨。在“长江一号”上,学生们从大运河、渡江战役的历史照片中,“沉浸式”体验常州历史悠久的滨江文化。

(新华日报记者 唐颖 万小珍  张宇熠 于锋)

热门资讯 更多>>
网站首页
本会概况
专家会客厅
新闻资讯
乡村振兴
人居项目
环保装备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