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海曙,天蓝云净,空气澄澈。从市区高空眺望,远处的建筑、山脉清晰可辨。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环境的背后是海曙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砥砺行动。
海曙,一个拥有595.5平方公里面积、常住人口104万的中心城区,是如何下好这盘“青绿大棋”的呢?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全域治理的“海曙样板”,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超过90%,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市控以上断面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达到100%,环境质量达到自实施监测评价以来最优水平。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和三星级及以上绿色工厂40家。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全域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如今,海曙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了“青山”“金山”共赢。
“造浪”,执着“生态优先”
作为宁波百姓口中的“老城区”“市三区”,海曙似乎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个国家级的称号“有点远”:人口高密度、产业结构环境污染隐患大、资源要素消耗高……
这些“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通病”,也让这场创建的征途道阻且艰。
“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让海曙具备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硬件条件’。近年来,海曙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海曙拥有了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进行列的实力和底气。”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局长周宏华深有感触。
“坚持生态优先”,正是海曙这个“老城区”的战略定力和发展定位——
坚持“生态优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最严密的政策制度,为美丽建设“造浪”。
在海曙区党代会和人代会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被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海曙的意见》《海曙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海曙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美丽城区建设亮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坚持“生态优先”,离不开一项项美丽改革和创新的加持。
在海曙工业碳管家平台上,小小一张监测图,红橙绿指明高中低三类碳排放企业,方寸间实时监测区域上百家企业水、气、电等多维能源数据;针对秸秆焚烧这个“老大难”,海曙利用秸秆高空瞭望和道路扬尘在线装置,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和预警;通过重点打造“无异味园区”和“城市环境眼”,向相关部门准确告警推送并完成处置246起,园区异味超标告警和相关信访投诉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无异味园区”整改案例更是成功入选七张问题清单省级典型案例库。
“我们通过多方协作,补齐环境监测短板,实现监测机构和监测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破难”,探寻低碳新路
守好“青山”,方能赢得“金山”。
工业强镇高桥镇,区划调整之后,成为宁波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战略位置。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镇域尚无新增工业用地,成为发展难题。
这两年,高桥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其中,林泰工贸厂区低效厂房用地整合后,摇身变为海曙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辐射整个海曙区域。以高桥商会大厦为中心3平方公里土地上,崛起了一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以减污降碳撬动绿色发展,是海曙生态文明建设的密码之一。
针对区域产业“低小散”的现状,海曙以“亩均论英雄”,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说“不”。近三年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相继完成金属表面等5个行业深化整治提升,治理淘汰涉水污染企业88家。
去年,海曙龙观乡光伏项目入围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2015年,龙观乡建成全国首个光伏村——李岙村,二者纷纷成为全省首批零碳乡镇和零碳乡村。
李岙村党支部书记洪国年说,目前全村每年通过光伏发电的收益达60多万元,每户村民每月还可免费使用50千瓦时电量。事实上,除了带来收益,光伏发电每年还能为该村节省标准煤200吨,减排二氧化碳498吨、二氧化硫15吨、含碳粉尘136吨。
如今,龙观乡光伏新能源推广行政村普及率达到90%。除了龙观乡,海曙正在创建全省整区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架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光伏桥”。
为了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海曙区持续打通低碳渠道,章水镇、龙观乡、李岙村、水岸心境社区等两个镇(乡)6个村(社区)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单位,总数列全市前茅。随着洞桥垃圾处理中心的运行、望春工业园区循环化的不断探索改造、雅戈尔5G智能制衣实现传统服装制造向互联网转型升级,全区低碳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提速”,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
西塘河畔,碧水潺潺,水清景美,市民休闲健身已成常态;泛舟海曙母亲河樟溪,沿河而下,景随船动,13公里多的河道两侧冒出了不少“网红打卡地”……
近几年,通过一系列“治水”举措,“西塘河”“樟溪”这两条昔日让治水工作人员头疼的“问题河”,如今已经成为“美丽河湖”。
事实上,针对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短板,海曙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持续“向污染宣战”——
保卫蓝天,城市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厨油烟、秸秆焚烧等“五气共治”,完成工业炉窑整治、燃气锅炉低氮改造91个,清理散乱污企业496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0家,治理VOC等废气排放企业48家,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034辆;
“甬有碧水”,全面排摸28个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考评河道及监测点位,持续开展水质监测考核排名和月度晾晒通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整治“回头看”,全区所有镇乡(街道)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市创建目标,13个镇乡(街道)通过省创建验收,1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成功创建市级“污水零直排区”;
“净土清废”,对辖区受污染耕地“源解析”,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一般工业固废和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率均达100%,累计创成7大类“无废城市细胞”46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7个、高标准示范小区93个,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区……
一系列治污组合拳,旨在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近三年,海曙区域环境信访数量实现三连降,年均下降15%以上。
不仅如此,为了拓展区域发展环境容量和空间,海曙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出台《海曙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划分12个环境管控单元,为全区环境空间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点睛”,迈向绿色共富
去年,在全市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中,龙观乡生物多样性体验馆的活动让不少市民直呼“不过瘾”“还想再去”。
这几年,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曙龙观乡成功“出圈”:授牌“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入选全省、全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
以龙观为圆心,海曙做足生态文明创建长板,主动开展四明山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助力四明山区域乡镇共同富裕。
走进龙观,生物多样性友好教育基地“诗经花园”“本草园”“昆虫记”“飞鸟集”等特色园区、“蕨类绿道”“中华水韭池”“鸳鸯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型基地让人流连忘返;
人工鸟巢、人造灌木丛、昆虫旅馆等多样体验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让龙观乡生物多样性“智库专家团”、生物多样性小小代言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以及当地生物爱好者队伍日渐庞大,全民参与、全员友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初步形成。
既要全民参与、全员友好,更要全域共富。这几年,龙观乡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低碳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生物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产业发展互动,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诸如瞄准中草药、樱花、中蜂等本地优势产业的延伸开发,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生物多样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辟“蛙部落”“萤星海”基地,策划5·20世界蜜蜂日、桂花节、稻鸭节等创意文旅活动,打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元素的网红打卡点20多个。
去年,龙观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收入6307余万元。
村民也收获了乡村“颜值”与“气质”提升的红利。在龙峰村,64岁的村民陈忠国说,文旅活动的增加,也为全家平均每年增收10余万元。
“守护生物多样之美,要聚更多之力”。今年,海曙区政府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全面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2.0版,进一步打响海曙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品牌。
不仅如此,海曙区还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打造宁波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人才培养与地方实践;同中国计量大学签订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标准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探索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和共同富裕的“海曙模式”。
从蓝天碧水到共享共富,这场植根于百万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根系益达每一位居民。